發布時間:2018-09-26 10:56:46 瀏覽次數:
6152
我在摘錄的文章前面添加幾句我的感慨:生而為人,必定要有做人的本能存在,比如吃、穿、行、住等等。。。。本能的東西誰都有,那么如果有人在地鐵上面東西無意滑落,你是否會毫不猶豫的為他拾起?當然你完全沒有義務這樣做,沒有利益的東西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沒有誘惑力的;如果某位大爺因為之前沒有做過地鐵,將要坐過站的時候你是否會提醒他句?當然你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,因為你們是陌生人。
現實中有些人就做了,然而有的人卻在背后說:“那個人好傻啊!幫助了別人有什么好處,搞得自己錯過了地鐵。”那么為什么他還是愿意堅持做著這樣的事,因為種心安,因為種成就感,這是懶于幫助人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的,人生在世,能有這種愉悅常伴吾身,何嘗會嘆息此生虛度!好人真的有好報的,只要你相信。
“這些年來,通過我的小小努力幫助了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,我覺得非常開心。”這是陳余文23年行善路上的初心與感悟。在合肥公益圈內,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“陳老師”,他是名浙江籍愛心企業家,也是名扎根廬州大地的新合肥人。做件好事不難,難的是直堅持做好事。23年來在公益這件事兒上,陳余文始終保持著初的熱愛與堅守。
行善不分地域,公益路前行
初見陳余文是在善之源社會實踐基地。樸素的衣著、親切的微笑、瘦弱的身軀讓人印象深刻。
前天剛忙完“合肥市好人之家”成立活動的他,下午還要忙著聯系第二天即將舉辦的“致敬身邊好人,慰問社區孤老殘疾人”活動。
在合肥公益圈,說起陳余文的名字,幾乎無人不知。他是位來自浙江樂清的企業家,也是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發展中心致敬行善者項目部主任,從2017年開始,他帶眾多志愿者在安徽境內走訪致敬了100多位各級各類好人,足跡遍布江淮大地。僅2017年11月-2018年1月,自駕車行駛2000多公里,早出晚歸,走鄉入戶,為人們帶去溫暖。
被問及早接觸公益的契機,陳余文說道:“早是1995年,那個舉動稱不上公益,只能說個小小的善事吧。我在報紙上看到個白血病孩子的新聞,覺得孩子特別可憐,就把身上全部的40多塊錢捐了出去。”
二十多載的公益道路就這樣開始了,而且越走越遠。他至今幫扶過貧困、因病、因災、殘障人士等數十人,參加多次菜農蔬菜滯銷義賣認購活動,每年有七八萬元的善款捐出。現在更是對幫助位十年沒有出過門的重度殘疾人。從致敬劉運英奶奶等中國好人,到走訪懷遠縣白蓮坡鎮茆塘村留守兒童之家、個人捐款5萬元在留守兒童之家成立助學基金會并長期幫助,再到助力殘障人士體驗無障礙通行,他說:“開心就是大的獲益。”
愛心像盞燈,會感染許多人。
回憶起這些年來的公益之路,陳余文感慨萬千。從早個人看望幫助困難人士,到如今公益微信群里的呼百應,他感嘆道:“與群心地善良的人起從事公益,是件無比幸福的事情!”
如今的善之源公益教育發展中心,作為家省民政廳正式批準成立的省級公益組織,在安徽省內擁有1萬多名志愿者,骨干成員來自各大媒體和高校。自2017年1月1日機構正式注冊以來,秉承著“日行善,德昭天下”的口號,善之源開展了青少年公益教育、關愛老人、無障礙通行、致敬行善者等多個項目。
每逢活動開展之前,只要陳余文聲呼喊,公益圈的許多朋友和志愿者都積響應。今年5月底,善之源組織大家去金寨縣鮮花實驗學校看望61位孤兒,“當時我在我們微信公益群里就發了下,沒想到大家都說要去,在現場,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天下親情。”
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,匯聚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幫助更多的人。陳余文說:“我現在大的愿望,就是通過善之源,帶動更多的愛心企業家加入到行善的行列。”